【高考】四川省2015年《考试大纲》权威解读——文科综合

文章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2日 点击数: 字体:

地理篇

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眉山一中 特级教师 王怀福

一、总体稳定,略有变化

与2014年文综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相比,2015年文综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地理部分在考试性质、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与分值、试卷结构与题型、试题难度、题型示例等方面基本相同,略有变化。较明显的变化有: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将“图、表”改为“图形”并删除了“画面”。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将“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改为“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题型示例:保留下来的样题有2013年四川文综地理1、2题,3、4题,5、6题,13题和14题,新增的样题有2012年四川文综地理3、4题,2007年宁夏文综地理1、2题,2014年四川文综地理13题。

二、示例试题特点

1.测试内容覆盖面广,重视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示例试题涉及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河流特征、地中海气候的降水特征、水循环原理、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水库区位、城市区位、工业区位、等值线图判读、涝灾成因、作物熟制、耕地类型等。内容覆盖了地球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四大知识板块,重视对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重要地理事物特征、分布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2.设问立足材料分析,突出综合能力考查。

依据高考能力测试要求,全面、准确测试考生相关的学科思维品质和能力,是高考测试的目标。近两年高考四川文综地理试题的设问,强调基于从呈现的地理事实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对地理事象进行相关的判断、归纳、推理、描述、说明、分析和评价,重视认识问题的方法测试,明显降低了过多的背记要求。例如:

示例题2: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可能出现——要求据干旱监测图进行推测。

示例题3: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该是——要求据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信息进行判断。

示例题5: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向是——要求根据文字材料中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中海陆分布和纬度位置并联系气压带风带位置进行判断。

示例题11(1):选择图6或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要求据图中等值线分布特点来描述表示的事物量的空间变化特点。

示例题11(2):据图6和图7,指出……,并说明理由。——要求据图6和图7中的信息来指出和说明。

示例题11(3):结合东北地区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要求分析时要结合东北地区作物熟制、耕地类型,据图示气温、降水状况来进行分析。

示例题13(3):你是否赞成在该地修建水库?请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修建水库是否合理的判断,要依据等高线图中有关信息和表中该地气候统计资料来判断。

3.命题素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凸显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例如:示例题1~2:“2013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示例题11:“去冬、今春我国东北地区气温、降水距平资料与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春涝”;示例题12:“尼加拉瓜运河的修建规划”和 “尼加拉瓜服装生产中心”等相关命题素材的使用,充分显示了课程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

4.材料呈现形式丰富多样,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各种材料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是问题设计的重要平台。示例的地理试题中的材料新,有政区图、区域等值线图、统计图、区域图、地理原理图、数据表格、文字材料等多种呈现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三、备考建议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我省今年高考命题范围和能力要求。

2.认真研究近三年全国高考(课标卷)地理试题和2013年、2014年我省高考地理试题,深刻感受试题在材料选择、情景呈现、问题设计等方面体现新课改理念和四项能力要求的通常做法。

3.强化审题能力的训练。在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是答好题的前提,也称审题能力。同学们要善于在文字材料、题干、设问中寻找关键字词,并能解读出其含义。审问题时要注意动词、宾语和定语:要注意判断、归纳、推测、比较、描述、说明、说出、指出、分析和评价等动词在答题要求上的异同,要特别要注意限定词限定的答题方向。审图时要能从图的类型、图名、图例、坐标含义、区域位置、图中事物及相互关系等方面来获取有效信息。多用新材料、非典型材料来训练考生克服定势思维,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4.掌握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构建知识思维导图。对于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地图知识、等值线知识、地貌、气候、水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人口、城市、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干进行梳理,构建思维导图,为高考解题时准确快速调动和运用知识打好基础。

5.强化描述能力训练。描述能力也称得分能力,要能从精典试题的答案中归纳总结不同设问的描述角度,并在新的情景反复运用,提高描述能力。

6.注意地理观点和地理研究方法的运用。非选题的回答用好整体性的观点、区域差异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及比较法和综合法,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篇

把握精神 明确对策

川大附中(成都十二中)

高级教师 陈志先

秉承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精神,2013年、2014年四川新课程高考自主命题历史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难度值上:控制得比较理想,稳定在0.55上下,2013年0.58(Ⅰ卷0.74、Ⅱ卷0.43);2014年0.54(Ⅰ卷0.598、Ⅱ卷0.483)。考查形式上:题型、题量及分值不变,12+2(12道选择题48分,2道非选择题52分),不单独设选作题,选修内容融于必修内容中统一考查。能力要求上:严格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注重教材知识向课程知识的转化。2015年四川历史卷在前两年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如何继承与创新,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认真研读2015《考试说明》,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一、高考考试性质不变

与2014年一样,明确高考属选拔性考试。

启示与对策:肩负为国选材功能的高考试题具有甄别性、层次性和梯度性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复习备考,应以近年高考试题和2015年考试说明为指针,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益。

二、命题原则与指导思想微调

1.基本不变: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突出考查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坚持以《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命制试题,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公平、规范。

2.微调:将“注重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实际”二字去掉。

3.启示与对策:坚持核心精神不变。微调处貌似扩大了解决问题的范围,实则使表述更科学。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除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本身也包括了对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现象、重要人物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微调对备考影响不大,不必过虑。

三、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调整

与2014年相比,未作调整。仍为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十二个层级(略)。考核目标实际上让我们明确了学科能力的范围与具体要求。

启示与对策:

1.清楚四大“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如“描述和阐释事物”中的“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指出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叙述应该满足几方面的要求:历史事物产生的环境;历史事物构成的因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历史事物的沿革状况。这就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历史叙述能力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

2.结合“题型示例”和近年其他经典试题,掌握四大目标的考查形式和考查趋势。就非选择题而言,2010-2012年,比较、评价能力的考查是亮点;2013年,分析、说明能力的考查是亮点;2014年叙述、解释、评价能力的考查是亮点。

3.有计划的、分时段的进行专门、专项训练,提升学生对不同能力要求的适应力。切忌盲目的训练。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

与2014年相比,整体上没有增加,只有适当的调整,反映了对2014年探索的基本肯定及保持稳定的理念。

1.不变:

①仍以通史体例编写,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的顺序呈现。每一部分分政治、经济、思想三大版块。

②以必修内容为主线,选修内容融入必修线索中,或选修与必修重合。

③保留2014年的调整内容,继续删去如下考点:中古史的元宣慰司、清边疆政策;“神农”的传说、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音乐、舞蹈;汉字的起源、演变。世界史的阿里改革、第二国际的斗争、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中国近代史的太平天国运动等。

2.调整:

①将“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修改为“秦的中央集权制”。

②将“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中的“等剧种”删除。

③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一子目中增加“发展”。

④现代中国部分,在“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增加“新中国建立初期”。

考试范围的调整主要基于两种考虑:其一表述更科学,如①②④;其二扩大考试的内容,如③。增加“发展”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还要掌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下一子目“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关联起来,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衰这个知识版块才完整了。

3.启示与对策:

①建构通史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

了解时序,掌握线索,理解规律是历史学习的基本任务,这要求学习中建立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从整体上而非分散、孤立把握历史。通史分纵通和横通,纵通意在古今贯通,横通意在中外关联。复习中,应采用“点”(具体的历史事实)“线”(历史线索)结合方式,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理解“线”,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②突出主干,掌握有意义的知识。

教材知识——课程知识——有意义的知识,体现了知识的三个层级,高考特别关注的是有意义的知识。以下知识系统是近年高考比较青睐的“富矿区”:古代中国的经济,尤其是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尤其是主流思想的变迁和商品经济影响下的文化动态;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尤其是民族工业兴衰和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近现代的世界经济,尤其是世界市场的变迁、西方经济模式(思想)演变、经济格局调整及三次工业革命等;古今中外的政治文明,尤其是制度的创新等。

③转换视角,多角度认识历史。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的视角,但高考未必亦步亦趋。如古代中国的政治,我们可以基于文明史观的视角去理解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成就、弊端,感悟古人的政治智慧,由此分封制、宗法制、郡国并行、九品中正制等我们就会得出许多符合历史逻辑的新认识。

④恰当处理选修内容。

《考试说明》将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融合在一起,明确不设置选考题。这就意味着,复习选修内容的关键是与必修内容融合,如商鞅变法就可将其置于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背景的角度处理;如王安石变法,在背景上可结合必修Ⅰ宋初集权措施、必修Ⅱ田制变化、必修Ⅲ理学形成来分析;如戊戌变法属于五个模块交叉的内容,复习时应通过整合形成完整知识系统,即背景(世界形势、民族危机、物质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准备、组织基础、施政纲领)——过程(酝酿、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结果及评价。

五、样题

1.调整:

选择题部分,将第2题(2011年浙江文综第14题,辨析宋代开封生活燃料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材)替换为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考查历史论据与历史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将第10题(选自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23题,历史的推论)替换为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城市人口变化)。非选择题部分,将第12题(选自2013年高考四川卷第14题,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替换为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14题(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启示与对策:

样题直接体现命题的价值取向,因此认真研读样题对复习备考定会大有裨益。

①选择题均为新情景、新材料,且类型多样(包括文字、表格、漫画、地图等),着重考查获取、鉴别历史信息和历史的思维能力。部分试题依托教材主干知识,借助新材料产生新认识,立足学科方法、回归历史本真。新调整的两道题均属方法类试题。重视“过程与方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重视学科特色与方法,回归历史本真,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是近年全国各套高考试题的显著趋势。非选择题形式基本固定,一般3-4段材料、3-4个问题,一般有1个大分值(10-13分)的设问。试题能力层次丰富,突出概括、分析、比较、说明、阐释、论证能力的考查。试题体现开放性和选择性,如样题11的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作答时可以针对“历史前提”的内容、要素、转化的条件和原因等。总之,围绕“历史前提”的方方面面都可入题。又如样题13的第(4)问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关键词的选择和补充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试题密切关注现实问题,突出史观引领,如样题12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为层层递进的学科能力,暗线为全球化及其影响。

②样题的特点对后期复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复习时应:

第一、梳理主干、厘清线索,建立知识体系。

第二、适当运用材料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第三、关注现实热点,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系。

第四、引入新史观,多维视角观察、认识历史事物。

第五、了解并传授一些史学基本方法。如实证方法(史料梳理、可证、辨伪等)、叙述方法(概念、描述方法等)、分析解释方法(比较分析、计量分析、历史评价)等等。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的选择应用时,避免形式化倾向,避免为了用材料而选材料的倾向。重视图像、数据图表等多种类型材料的应用。重视材料形式的转换,如数据表、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之间的转换,文字材料与图表之间的转换。

③借鉴新课改先行省市经验,精选精练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备考。四川省进入新课改在上海、北京、山东、广东等地区之后,课改先行地区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理念,为我省新高考提供了有益备考思路,广大高三师生要充分重视。高考试题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做过至少近五年的高考题,就无法感受高考试题的魅力,很难对高考试题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无法领悟高考试题对备考的导向作用,以上思路在四川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题选取已经被充分反映,所以精选精练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备考很有必要。

④最后,建议广大考生注意规范答题。文综改用分卷同堂考试,给广大考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选择题三科分别12个,比课改前增加了一个选择题,非选择题三科各两题,相比课改前,取消跨学科综合题,改用学科内综合试题,这种变化不仅题量增加,学科考查力度也相应加大,考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决胜高考,必须探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答题方法;二是网上阅卷,对考生的书写以及答题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平时训练到位,考场上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政治篇

关注调整 高效复习

成都树德中学 高级教师 冯维东

2015年四川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与2014年比较,在考试性质、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题型示例方面有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微调。

该部分核心内容没有变化,只有一处变化:将“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探究能力”改为“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探究能力”。微调处貌似扩大了解决问题的范围,实则使表述更科学。对备考影响不大,不必纠结。

二、题型示例调整幅度大应关注。

选择题由2014年的11个调整为12个,其中1、2、3、9、12题是2014年说明中保留下来的,其余7个新增样题选自:2014年的四川、重庆、江苏、全国Ⅱ、广东、福建卷;非选择题由2014年的四个调整为3个,分别选自2014年的高考北京、全国Ⅱ、重庆卷。

四川省进入新课改在上海、北京、山东、广东等地区之后,课改先行地区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理念,为我省新高考提供了有益备考思路,广大高三师生要充分重视。高考试题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如果没有做过至少近五年的高考题,就无法感受高考试题的魅力,很难对高考试题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无法领悟高考试题对备考的导向作用,以上思路在四川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题选取已经被充分反映,所以精选精练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备考很有必要。

三、备考建议:

政治复习备考必须立足考纲,在把握新课改的要求和高考的特点基础上,讲求方法,提高效率。

注重基础,掌握政治学科主干知识。

注重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是高考政治试题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也是《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政治对知识考查主要倾向于考查材料和观点的对接,即知识外延型考查,直接考查概念、观点内涵的试题较少。在考查方式上不是简单提问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媒介、检测考生对实际生活、真实问题的观察水平和分析能力。对考生能力的要求集中在理解和运用层次上,识记能力考查的试题几乎没有。新课程下的高考政治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是强调对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而是侧重对知识的活学活记、活考活用。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充分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基础知识是教材的基础,主干知识是教材的重点,是学科的知识支撑点。因此,政治高考复习始终要坚持以教材为根本,要夯实基础,把握主干知识。

怎样抓好基础和主干知识呢?

第一,紧扣考试大纲,明晰考点。要以2015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认真弄懂每一考点。要处理好《考试说明》和教材的关系,《考试说明》中出现的考点而教材没有的知识点要补充,如2014年考到的“纳税人和负税人”这一知识点,现行教材就没有讲到,但在《考试说明》提到了。

第二,理解基本概念,把握主干。对考点的理解,必须抓住基本概念内涵和外延,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把握,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不变应万变。要抓住高频考点、课本重点和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复习,把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梳理上,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主干知识的把握要生活化和情景化,要把分析主干知识的内涵与其适用的情形相结合,在主干知识生活化和情景化中学以致用。

第三,区分易混易错,避免失误。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比较、鉴别,构建起准确的知识体系,为在考试中自觉地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奠定基础。

形成网络,建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

高考政治对知识点的考查注重知识的整合与重组。而考生在知识运用上存在的主要偏差是知识调用不全,呈现挂一漏万,甚至无话可说的情况。这一“理论的苍白”现象表明考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漏洞,这是考生失分的根本原因。究其原因,一种可能是考生缺乏足够的知识积淀;另一种可能是考生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化。这就要求考生在知识层面上要深化重点,突出主干,着力构建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范围的定位能力和知识结构的重整能力。

建构知识结构,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进行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形成“知识树”,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即使考生将知识点背得再熟,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由于知识点仍处于零散状态,没有连成线,做不到想一点、连一线、带一面,很容易造成因知识点的疏漏而失分。建构知识结构有两种思路:一是围绕重点问题建构知识体系。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做到点要理清、明理会用,线要连好、条条清晰,面要织全、精梳细琢。二是以教材单元为基础建构知识体系。教材单元知识往往问题集中,逻辑清晰,主题明确,便于考生整体把握。

总结题型,把握政治学科答题技巧。

政治高考主观题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极易拉开得分差距。考生要掌握政治高考常见的主观题题型的命题特点、解题思路,重视提高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要明确“体现型”“归因型”“措施型”“说明型”“启示型”等主观题的特点,把题型的归纳细化到各知识单元,多角度把握命题趋势,并提炼审题和组织答案的技巧,形成答题的固定模式,将不规则的政治主观题变得模式化,真正做到不管什么样的问答题,都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川高考学科试题的主观题在题型的选择上注重考查多种题型,通过题型的变换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考生要把握解答主观题的一般步骤,也要熟悉不同题型的审题解题方法,灵活应对,在平时复习中要按照知识点的内在逻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角度建构知识体系。

培养能力,养成政治学科思维方式。

四川高考政治命题一贯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充分体现了高中政治新课标强调的“三个贴近”原则,体现了新课程对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特色和魅力。

从能力角度看,要注重训练学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切实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一要重视考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正确解读材料和设问。对材料进行正确解读,全面准确挖掘其内涵,要做到三点:明确主题,分清层次,抓住主体。对设问进行正确解读,明确其要求,要找准三个指向:知识范围指向,主体指向,题型指向。二要重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高考政治试题,特别是主观性试题,注重有意识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能力,突出思维形式的多样性和思维角度的创新性。考生要熟练地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主要的思维方法,为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合热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的灵魂。这要求考生在复习时要把握时代脉搏,密切关注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2015年政治备考要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适应经济新常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反腐”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等热点问题。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