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 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

——关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思考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0日 点击数: 字体:

四川省简阳中学  杨勇军

 

    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以来规模最大、最全面、最深刻,也将是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改革。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自觉学习领悟新课程理念,主动适应新课改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进以民主教育、赏识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新课程的“新”要求

    通过学习,我们较为深刻地认识到,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征。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学习方式上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要求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强调实践与探究,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立足学校实际,根据学生需求开设选修课,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二、教师角色的“新”变化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要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就应该帮助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带来的教师角色的新变化,加强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继续做好知识的传授者的同时,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生规划进行科学合理切实的指导。

(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指导学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与实践中学会学习,奠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 要把促进学生学习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会积极地旁观、思考、指导与评判,在促进现阶段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做准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惜时、守纪、合作意识。教师还必须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期望与学习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学的需要确定指导的范围与程度,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营造赏识性、民主性的的课堂学习氛围。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流、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要把自己当作学生,把学生当作老师,允许学生提问与质疑,要明确自己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敢于同学生分享自己体验、认识和想法,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不足。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参与者

    教师正确认识与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必须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要了解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不仅扮演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而且也应该充当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开发、管理、更新与完善课程资源。教师要能够依据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构建校本课程。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社会与自然的大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索。

三、学习方式的“新”变革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的飞跃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前提。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注重学生单纯的接受,信息传递是单向的,新课程改革力图建立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全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通过“对话”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被动学习是指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外在压力作用的结果。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探究获取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内在需要作用的结果。主动学习成为内在需要主要源于三个原因: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增强。

(二)合作学习

    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针对任务和目标,分工探究、互帮互助的协作性学习,多个同学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彼此交流收获,共享探究成果的交流性学习,在一定场合围绕某一问题讨论、质疑、商榷,或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知识的主动性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无教师参与,但无论是否有教师参与,教师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跟踪指导,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三)开放学习

    师生首先要有开放的意识与心态,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从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学习方式、学习体验与收获等方面具体体现开放性特征,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走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验证所学。发现新知,培养能力,体验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四)发展学习

    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会”,而是“会”学,要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以挑战性和研究性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工具,引导学生从已知探究未知,从现实探究未来,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五)网络学习

    网络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学习中的辅助功能,指导学生学会从网上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利用网络加强同学、老师等其他群体和个体的交流和沟通,学会利用各种媒体为学习服务。

四、对新课程实施的思考与初步尝试

    新课程的实施是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下大力气抓好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近年来,我们立足课改抓培训,大兴学习之风,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激励全体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一)按新课程改革要求培训教师

    我们一直坚持多方争取机会选派人员参加各级教研会和骨干教师培训,这样就使教师有了与课程以及教材专家较多的对话机会,以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原则,更深入地理解新教材的结构和特色,更真切地把握学科教学的要求和方法。在培训工作中,既注重对课标的解读,也注重对教材的剖析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探讨。这样的培训,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资源,落实有效教学方法。我们选派人员到省外课改区考察学习,请来了教育部、省教科所的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并深入课堂进行指导。我们特别注重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互动,努力做到资源共享。我们还注重围绕新课改的实施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每年开展优质课、汇报课展示,反思性论文、教育叙事交流,研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交流等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他们进一步确立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按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大力推行以民主教育、赏识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把“学生和家长”视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坚信“成功是成功之母”,学校干部赏识教职工,教师赏识学生,学校赏识家长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行动。

    对于教师来说,赏识首先是信任,是广泛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是基于了解和把握之上的大胆使用。在教育教学中存在暂时困难的教师,我们落实专人进行及时,到位的指导,决不轻易换人,热情帮助他们加强学习,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刚过去的高09级全年级所有教师顺利由高二升入高三教学,在教育教学综合质量评估中再一次获得了市一等奖第一名的佳绩。

    对于学生们来说,赏识教育就是客观地看待学生成长中的成绩和错误,正确地评价每名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有进步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孩子”早已成为简中人的共识。全体教职员工都能自觉地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正确看待每名学生的成长得失,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针对学校招生规模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的不断扩大,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低重心、小步走,不求人人优秀,但求个个进步”等理念。我们努力创新办学思想,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三流教师教知识——授之以鱼,二流教师教方法——授之以渔,一流教师传思想——授之以欲。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每名教师必须从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设计、教育教学情景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民主的水平与层次。我们要求教师通过自主的设计,如预习测评、精讲点拨、思考辩论等形式,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将“重教”转为“重学”,特别强调“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早在2000年我们就规定教师每堂课讲课时间不能超过25分钟,早晚自习决不能用来讲课,还给学生自学时间,课堂教学必须民主互动。语文、英语每周必须有一堂必修课在阅览室由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坚持按“五定`四统一”要求规范开展教研组、备课活动,让全体教师都认真备课,一人主讲,但其他成员必须发言并提出不同见解,大家讨论、争辩、分享,从而使每次备课水平都高于组内所有成员单人备课水平,使提高质量有了坚实保证。开展公开教学观摩活动以后,让授课教师先谈教学设计依据、自我评价与反思,再由听课教师集体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发现完善自我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要求每名教师必须将这种观点贯彻于教育教学之中。因此“一课一专题”、“类型课研究”、“听课评课制”、“一帮一活动”等制度化的规定使我们的每名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反思

    正是有这些教学理念的引领和制度化的规定,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与老师、同学平等地交流,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倡导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共同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已逐步形成。从而推动学校在新时期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和教育教育方式的不断改进。

    我们将继承学校传统与学习实践新课改理念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充分挖掘教师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组建了美术、声乐、舞蹈、合唱、摄影、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主办了《天翼文学》、《流年》、《第一印象》等刊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行管理,充分展示了个性风采,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坚持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无记名测评,我们把家长视为学校的真诚合作伙伴和宝贵的教育资源,重视家长在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家长会被称为“家校教育研讨会”,每名家长都是我们赏识、尊敬和学习的对象。从而使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实现学生的全面成才、教师和谐成长与学校发展壮大的有机统一。

    尽管我省全面进入新课改的时间是2010年秋季,但我们认为,在这之前的的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对策,探索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改变陈旧的教学行为,既可以提高非课改年级的教学效益,也可以为课改的正式实施,摸索积累一定的经验。

(三)研究课改区的高考方案和高考试题

    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配套实行,将更有可能打消教师们的疑虑,克服消极等待观望的心理,通过分析研究高考方案和高考试题,把握先期课改省区的课改与高考改革的关系可以对新课改的正式实施提供借鉴作用。近年来,我们坚持多方争取机会选派教师参加每年高考阅卷工作,要求他们积极与阅卷场的专家、同仁交流,把握四川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命题中遵循、贯彻的新课程理念,并专门组织力量收集分析课改区的高考方案和试题,弄清高考方案、高考试题与课改的关系。每年9月和12月,我们还专门组织毕业班教师和新参加工作的教师集中分析高考试题、研究新课改与高考的变化,交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我们一直按“研培结合、引领教学 ”的思路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各级专家的指导,生成有价值的课题,帮助教师树立“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思想,立足于小而实地开展教育科研。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高一新生不适应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高中班会课活动教改实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校本培养研究》,进一步建立并逐渐完善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五)形成有学生充分参与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针对我校规模迅速扩大的现实,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我们努力追求“不求人人优秀,但求个个进步”的教育教学结果,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实施了发展性多元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指导各年级、各班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进一步体现民主、赏识、创新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不但作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在主动学习与积极思考方面,更作为校园的主人体现在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和各类活动方面。我们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为切入点,坚持“有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评价观,给予每名同学以充分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使他们有“在校如在家”的温暖。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各项政策的制定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积极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如我们的班级管理要求高初中各班班规和操行分细则必须由每名同学共同参与制定,学生和老师具有同等的义务和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制度的制订者、执行者,而不仅仅是教育和评价的对象。

    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和对工作的反思总结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以往的课程基本上是由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教师只能按要求贯彻执行,往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对学生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直接面对者,这些问题必须由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每位教师都要有能力,也有责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对自己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这样学校即为研究中心,教室即为研究室,教师即为研究者。在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师资培训、条件保障、课程设置,选课指导等困难和问题,还会有诸多不适应,在此真诚地期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的帮助与指导。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