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唤醒孩子的内心

文章来源:中小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6日 点击数: 字体:

1、教育是心灵的转向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解放孩子的心灵,把成长中的正能量唤醒,引导孩子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2、教育就像养花一样
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当年读书的时候带到我家里来看望我。她说:“老师,你看我家孩子,她学习成绩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我说:“你看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还高,比你还漂亮,这次还考了一个好大学。”她说:“当时我真的着急,现在还是觉得很自豪的。”我从这个例子当中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两个,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

3、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4、教育就是要摒弃浮躁
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5、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过:“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中庸,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6、教育是为了丰富孩子的内心
学习或者教育对孩子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他通过自己学到的东西再来回馈社会,这是我们的一个附属产品。他为自己学的一个附属产品、客观产品就是他一定是为这个社会做好,他自己如果都不丰富怎么能够为社会好,他是要破坏社会的。我想,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丰富孩子的内心。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要去唤醒他们内心向爱、向善、向智慧的力量。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