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四川高考语文考题:作文体现"使命" 建议密切关注时政

文章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8日 点击数: 字体:

四川在线消息(刘惠鑫 记者 江芸涵)6月7日上午,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四川在线记者随即连线了省内两位语文名师,请他们谈了下对语文考题的感受。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赵清芳:

作文题传递了浓郁的“使命”意识

选材突出“生活”。同去年一样,今年试卷的选材来自生活、关注生活、紧扣生活。如:论述类文本《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谈城市的文明弹性;实用类文本紧扣社会热点“全民阅读”和“互联网+”;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为科幻选材,但其关注点也在地球环境人类文明。这些选材,都突出了“生活化”这一特点。

考查强调“运用”。这一点与去年相比有变化,更加强调在一定语境下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而非单纯的记忆,表现最突出的是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成语、病句、补写三道试题综合在一个素材中,尤其是病句题,从“判断”走向“修改”,更强调“运用”能力。此外,语言得体和图表转换的考查,也非常强调语境下的“运用”。

作文体现“使命”。全国三卷的作文题目传递了浓郁的“使命”意识。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目光和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不能只是埋头书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要关心。三个时代标语,体现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从八十年代的“效益”至上,到“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再到“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青少年都必须具备“使命意识”“家国意识”。如果题目能将时代的“使命意识”和学生的“生命特质”相结合,则更佳。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教育处主任谭洁: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密切关注时政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完全体现了教育部倡导的“立德树人”的命题趋向,从“为谁选材,选什么样的人才”出发去思考,整套试卷总体呈现出稳中求新的特点。力求彰显在宏大主题与贴近学生实际当中,以厚重感和鲜活性,兼具新颖灵动的形式,直观而巧妙地反映时代精神。正面而策略地传递价值观念。考查区分语言表达运用,有效地落实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的测评。

论述类文本、关注文明的弹性。题型稳定,更具时代价值。

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选材上有所创新,在题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更加侧重于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比如说简答题当中出现谈科幻小说当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实用类文本依然使用非连续性文本样式,文言文考查的是宋史中的人物传记,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也中规中矩,除了放弃多选改为全部单选以外,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几乎都在应考准备范围内。

创新型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题型有较大的变化。一改以往常规考法,此次通过一段综合文段来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与生活相关的元素更加凸显。但实际抛开题型的创新以外,考点依然没有意外,就是考查运用汉民族语言解决生活具体实际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只要沉着镇定,难度并不大。

2018年作文题是围绕3条不同时期的标语来进行写作。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三条标语其实是书写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潮迭起的发展三部曲。从1981年到2005年再到2017年。由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环保,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策略,再到历史长河当中找准方向,敢于担当,实干,攻坚克难。三条标语形成有机联系,又发挥了思想力量和彼此之间的思维张力,鼓励考生从所闻所知,所见所感出发,用理性的思辨,感性的叙说,畅所欲言,展现出理想的理念,青年的精神状态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议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密切关注时政。继续坚持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引导学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做一个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命运的人,做一个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发展、历史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人,做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幸福的人!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