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中学第十一届师德演讲比赛:最是学习能致远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8日 点击数: 字体:

最是学习能致远

付    燕

有这样一位学者:一次在武汉大学作报告,一上台他就从皮包里抓出一只鸡来,按住鸡头让鸡吃米,鸡不吃;又掰开鸡的嘴,将米粒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接着他松开手,把鸡放在地上,又撒米在地上,那鸡便从容地啄起米来。正当学生看得入神时,他说:“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如果强迫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不进去的,但若他能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效果就好得多。”他便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

特别羡慕妙笔生花、信手拈来的老师,特别崇拜如此用心良苦、大智大慧的教育学者。“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般的厚积薄发为何鲜为人有?

是的!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华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天花费太多时间刷微信、刷微博、看头条,看抖音,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也没留下。是的,我们被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所笼罩,它影响的不仅仅是资讯的营养,而是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中去。当我们想要去阅读一本经典或学习一款教育软件的时候,我们还有那种定力吗?

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更何况现代社会知识寿命大为缩短,个人用十几年所学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知识半衰期”。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产生于近30年,知识半衰期是5-7年,而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为自己加油、充电。

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学生简单地把摄取和掌握知识以获取赚钱谋生技能的育人目标将不再重要,教育将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中准确定位。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时代即将过去。“蜡烛”、“春蚕”如今得向“果树”转变,我们不再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而是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灵魂工程师”得向“精神教练”转变,我们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一桶水”如今得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我们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寻到知识的甘泉。而要能从容应对这些转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

所以,我们应该给不是手机,而是我们自己一些时间去学习。唯有不断学习,才不会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以一张试卷去评判学生,才不至于让学生心灵物化和精神枯萎;唯有不断学习,才不会常把自己处于至尊之位,才不至于站着的永远是教师,坐着的屈服的永远是学生。唯有不断学习,才会有带鸡上课的大智大慧,才会有熠熠闪光的师德,才会有春风化雨方式的循循善诱。

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深邃!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