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当代教学改革的潮流指向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1日 点击数: 字体: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部总督学顾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

    主旨报告:质量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当代教学改革的潮流指向

    大家好,今天就这次会议的主题谈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机遇跟挑战并存的时代,一方面有很多危机威胁着人类的持续发展,比如说人跟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人跟社会之间的人文危机,人跟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跟自己的心理危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安全危机,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危机以及经济和经济之间的金融危机,这些都威胁着人类的持续发展。但另一个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在上世纪后半期,美国曾经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研究21世纪哪些科学会引领新世纪发展,最终他们提出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就是“聚合科技”将成为引领21世纪发展的重要科技。
    所谓聚合科技有四大科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认为这四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融合,成为“聚合科技”(NBIC),它们的融合包括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四者集成,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比如说机器人,本身就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跟认知科学的结合体。当然,所可能产生的这种巨大能量对21世纪的影响,这份报告提出来“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物种”。想当初,人类走出森林,跟动物划清界线,人类学会用火,可以更多吸收蛋白质,发展大脑,人类发明了文字等等,而新的聚合科技,甚至可能出现人工造人,日本人已经提出来机器人到2020年能考上东京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又产生了产业变革,就是通常所讲的可能会迎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李克强同志也特别强调“我们要关注这一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时代,而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举个例子,比如这些技术的结合,可能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现在是一个工厂生产一个机器人大家去买,将来是你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去定制。将来是大家共同协作生成产品,这时候附加值低的劳动力价值会更低。
    习近平在视察中国之后讲了一段话,他说“当前,从全球化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我们如何来应对呢?教育是重要的武器。习近平同志讲了五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讲到了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人类最终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因为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们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能力,而质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恒主题。
    去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了“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行动。这项全球倡议行动主要三是个方面:一是公平,不论性别、背景或处境,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平等接受教育第二是质量,必须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更好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年轻一代适应当今就业市场的需求。第三是强调价值观教育,强调为人之道的核心作用,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帮助人们构建更公平、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就这个问题,我想谈三点看法:一是全球教育聚焦于质量,二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潮流指向,第三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是全球教育聚焦于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没有站在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这是因为上世纪后半期各国都在搞全民教育,都在提高大家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而发达国家并没有提高教育质量。
    世界银行“2020年教育战略”提出了改变,由“全民教育”转变为“全民学习”,区别就是全民教育更多强调受教育的机会,而全民学习更多强调的是受教育的结果。
    经合组织(OECD)举行了教育的2013年论坛,在这个教育论坛上提出一个观点:当前,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严重不足,那些如果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国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解决这一问题。另外,经合组织公布就学公平性的国际评比结果,是把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分结合起来,既考虑那些国家参加了其它评估以后的成绩,又考虑到这些国家地区的入学公平性,评估的结果认为公平性与成绩两方面表现最好的排名前十位的有上海、香港、芬兰、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而公平性高但学校成绩表现较低的是俄罗斯、西班牙等这样的国家,公平性和学校表现两方面都不好的是保加利亚等国家。
    日本文部科学省为公布了初中全科及高中部分科目的最新教课书检定结果,各学科教科书合计平均页数为5485页,比2004学年度增加了1078页,增加幅度最大的是理化科目和数学科目。
    英国今年7月份发布了磋商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改革小学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提升基本标准。说“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如果输在了起跑线上,后面也将会落后”。
    今年2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国情咨文演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现在,为了扩大我们的中产阶层,我们的公民必须接受教育和当今从事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培训。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在美国每一个人只要辛勤肯干,就能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一个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第二个是转变高中教育职能,高中毕业生只是普通高中,不考大学就没有任何技能进入社会。美国人把这段话叫做“美国梦”,就是美国人认为“只要辛勤肯干,就能出人头地”。
    特别关注的是韩国,韩国现任总统朴槿慧2013年2月25日就职,5月底就出台了《快乐学习•逐梦成长》的新教育政策。减少每班学生人数。小学2013年每班平均20.3名学生,2020年减至15.9名。初中与高中、职高2012年每班18.4名,2020年再减至13.7名。教科书编写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兴趣为核心,使学生爱不释手,能自我阅读学习,不必另找参考书或私人补习。
    要说明的就是各国都在注重教育质量,这是国家首要领导人都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要说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潮流指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创新精神、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质量的评估。这几个方面是目前各国提高教育质量关注比较多的方面。
    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现在出现了一种动向,这种动向是原来以个体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转变的动向。以学生为中心大致关注三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全员化发展,每个学生都重要,要关注每个学生。第二个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服务于以上两个就是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基于学生的全员和个性化发展。目前,美国联邦教育部邀请学生代表,共同讨论美国教育改革问题。联邦教育部长邓肯说“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其中很多学生提出来比如对教师的评价,认为学生应该有更多发言权来评价教师的好还是不好,比如有的学生提出来考试应该更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了很多建议。俄罗斯教育部长就宣布新的联邦高中教育标准草案规定,里面提到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不同的科目,而且还可以自己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水平。韩国在它的改革方案里面,有一点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说初中三年期间,要指定某一学期不举行任何考试,让学生在没有考试、没有成绩评价压力的情况下,借由学校所举办的各项活动,充分尝试自己的职业性向。也就是学生在初中开始就给他机会尝试自己的职业性向,除了上课就是参加各项活动。韩国首尔教育厅宣布,将定期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快乐指数做调查,自今年6月开始实施。调查内容分四大领域:对学校生活满意度、对家庭生活满意度、对自己满意度及综合满意度,并且公布了调查结果。第一次调查的满意度是62%左右,但是首尔认为现在虽然低,但这一方向将引导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多考虑学生的快乐。法国从2010年秋季就已经接受所谓“新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课程”取代“定向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陪护,为困难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学生可以更换学业道路等等,这些都说明很多国家都开始关注的这样东西,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中心。
    第二个就是价值观的选择。价值观也出现了新的动向,这个动向就是以能力导向向价值观导向转变。价值观的导向,归根结底都要呈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国家/世界。韩国提出来学校教学将更多品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培养学生一些重要价值观与态度,比如说同理心与同情心、诚实、责任。新加坡的教育导向一直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更新:从1959年起的生存导向,到1979年以后的效率导向,再到1997年以后的能力导向,2011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让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全面教育,更加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将这个概括为“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法国政府近日公布了《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规划法》,这个法的目的就是建立公正的、严格要求的富有包容精神的学校,使教师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彻共和国的价值观,教会学生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能力。新西兰从2007年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基础价值观教育必须明确指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分别是: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等。
    第三是培养创新精神。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北京引进了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的课程,就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北京进行教学课堂的实验,它是一种学习观的改变,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模块为特点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从为解答问题到解决问题。“理解教育”,不是把老师讲的话理解了,而是把你懂得东西用以解决问题,这才是理解,只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真正加深理解。还有教学观的改变,也就是把过去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传授跟人文精神的发展切割开来,认为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他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他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他自我超越,就是他生命的升华,所以就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所有学科的技术教学。最终是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过去学生的“被教”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去更多的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会什么,而变成他主动自主学习。
    彼得•圣吉说“婴儿学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中学会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有一个想错,再想,再想,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他在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今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长勾勒了新加坡未来所面对的挑战,他强调:面对科技和经济形势的改变,下一代不但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还要懂得创造新的知识,并以创新的手法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日本从2009年就选定了五所国立大学,作为“未来科学家培养讲座”的开办校,为擅长数理化的小学至高中的学生讲授大学课程。印度在中学所有学科的课堂中进行“高级思维技能”培养,要求贯穿在所有学科教育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去年我在香港开了一个座谈会,就讨论这个“批判性思维”,他说香港人都有批判思维,政府提出什么就反对什么,批判思维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多角度,我们主张的就是学生多角度批判性思维,把这个思维技能作为重要的培养方式,强调以应用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反对机械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并且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以色列在上世纪末就实施“优秀2000计划”,宗旨就是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使学生具有数学的、技术的、经济的综合能力。
    第四个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家都知道原来著名的“乔布斯之问”,2011年9月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样的效果呢?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包括今年11月11日的网购,整个商业业态受到了很大冲击。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防,国防发生了很大改变,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物流在发生很大改变,而应用于教育却没有发生很大改变,什么原因呢?他说可能是“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形态的改变。
    我们觉得应该一个报告——《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里面提到,近期发展阶段“云计算”和“移动学习”这两种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技术将进入主流应用,云计算有大量的数据储存、信息获取。移动学习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最大难题,一般有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教室里面有电子白板,所以认为移动学习更多会进入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最主要的就是智能手机。第二个是中期发展阶段,“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引起基础教育与日益浓厚的兴趣,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验,学生用了iPad学习不是工具的转变,而是学习兴趣的提升,老师可以掌握学生对某一个点比较感兴趣。当然了,现在有了试卷的综合分析,“学习分析”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始应用。“开放内容”是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来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到价值观的改变,还希望有一些东西是我们的专利,而“开放内容”价值观的改变,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料应该全世界共同享有,因此应该放在信息平台上,让大家都可以用,北京教委在这方面就有了探索。而远期发展,就是“3D打印”和“虚拟和远程实验室”,3D打印技术的快速形成,通过理论可以出东西,让大家可以更好了解过程,掌握理论。“虚拟和远程实验室”是不受时间限制,24小时在电脑上都可以做,也不受原材料限制,原来实验室做布勒德在虚拟实验室上都可以做。
    这个报告的内容可能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重要挑战:
    1、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被重视并融入学校文化中。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应用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因此会自然抵制这种新的东西进入。
    2、教育自身的实践通常限制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3、新的教育模式正给传统学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用了新技术以后,传统的模式就受到挑战。
    4、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日益增强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5、当前的技术和实践并不能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更多充分的支持。
    6、评估问题。
    OECD公布了对15岁学生的数字化阅读技能的调查结果,这篇报告测试了15岁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解读信息、理解及评估电脑图表等能力,16个OECD成员国以及三个非成员经济体参加了,结果显示:韩国15岁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方面名列第一。这说明OECD国家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韩国已经在规划中提出国民中学英语 、科学、社会三科将使用电子教科书,使学生得以主动、积极、认真学习,而有助提升学生自学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日本通讯部已于2010年10月开始在日本小学进行电子课本试用计划,规模比较小,每人配一台平板电脑,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日本全国的中小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子课本。如果成功的话,将为日本中小学教学模式带来巨大课题。法国特别提出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轻松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和软件,学生从而可以真正学习掌握多媒体,具备未来公民必备的这一能力。2013年新学期,法国的学校提供11项必要的数字化服务。在这儿特别关注的是印度,印度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iPad进学校,价格必须要降下来,所以它们发布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电脑,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28元人民币,使更多的人有可能应用它。印度在250所大学已经有1.5万名教师接受了这种平板电脑。
    第五个是教育质量的评估。大家都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有评估标准、评估体系和评估政策这三个方面。经合组织提出“增强评估以促进学生学习”,经合组织发布报告——《为促进更好学习:评价与评估的国际视角》,该报告称,全球教育系统正越来越将对教师和学校绩效的评估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以及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推动力。报告指出,OECD各成员国在学校是否和如何测试“成绩”两个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建议:评价与评估要采取全面综合的方法、使评价/评估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评价与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课堂实践、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尽早参与评价与评估、将学生置于核心。近日,OECD已经开发出新的测试工具,这一心的测试工具被称作“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是基于PISA测评开发而成。旨在为个体学校提供与现有的PISA量表比较的,来测评学校15岁学生的阅读等能力的情况。世界银行聚焦“全球学习评估”,世界银行于2013年10月召开了有关学习的研讨会,主题是“全球学习评估”,重点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学习评估对于实现2015年后全球发展目标非常重要?哪些是有用的评估并有效应用学习信息的工具及方法?这些工具和方法如何体现学生学习?政府如何能够采纳这些工具?等等。这里提到NCLB,NCLB主要依靠单一的测试手段来给学生和学校评级,强调结果评价,忽略追踪学生和学校发展进步的过程性评价。奥巴马版教育法案计划采取更加全面客观的测试方法,联邦政府已投资3.5亿美元支持各州创立更加综合复杂的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不仅用于发现问题,更用于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而英国的GCSE考试就是它们的学业考试,从2011年3月31日开始,每所中学的GCSE考试结果向社会公布,是公布学生的总体状况和总体学科表现,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状况,同时也对家长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提供参考。俄罗斯从2009年开始正式在全国实行统一高考 (微博) 制度,逐步把中学毕业考试和高考合二为一,俄罗斯教育科学部提出这个的理由是:学生负担太重、自主招生易造成教育腐败、考试成本太高、缺乏国家统一标准/教育质量无法保证。日本也加强了质量监测,叫做“学历调查”,包括学生学历调查、历年变化分析调查、家长问卷调查、教育委员会问卷调查,覆盖过、公、私立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所有学生,把握和分析全国所有学校和学生学历状况,称之为“精细调查”。
    以上的动向,关键的问题就聚焦于最后一个问题——教师队伍上。我们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而在最后的“教学过程”中,关键取决于教师,你有非常好的顶层设计,但是如果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也容易落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启动《2012-2015年教师战略》,战略的重点是支持教师进行高质量学习,新战略暂被称作“为了全民教育的高质量教师”。新战略的特点虽然都有吸引人才队伍的战备,但是更多的都是倾向于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进入职业的门槛和进入职业的再学习。今年的4月21-27日是全球教育行动周,这个全球教育行动周的口号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它的主题一句话可以概括“没有教师,学校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说“教师是推动教育平等、机会和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满足每一个孩子愿望的关键,他们掌握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钥匙”。今年3月,经合组织发布了《为21世纪准备教师并培养学校领导》的报告,报告呼吁:随着越来越多国家面临关键学科合格教师短缺,各国政府迫切需要使教师行业对有才能的毕业生更具吸引力,除了提高教师工资外,各国需要更多创新来吸引和培养最优秀的教师。欧盟提出,配合时代的快速变化,教师技能需要重新定义和调整,21世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比以前更多更复杂。当前,教师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老龄化、性别失衡、特定专业教师不足,所以提出要“重新审视教育”,要加强教师新技能的培养,要增加投入,吸引青年人从事教师职业,注入新血液,要有开放教育。美国25个州发表声明,将采取行动更新其教师资格系统,以保证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前具备充分条件,关注入职时候适合做教师的人在组织。澳大利亚提出,对一半以上的公立学校教师将接受更为严格的教师资格评估检验,目的在于提升公立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之前的评估测验方法更为严格。瑞典以提高全国教育质量为目的,提出了很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的共识,有以下观点:提高教师薪资并实施教师分级、减少教师的行政文书工作、制定教师执照的过渡期方案并协助现任教师进修、提高师范教育录取门槛、将教师是否适合教学的测验纳入录取考核中、提升教学法、设立教师培训的培训学校等等。日本提出了教师教育、教师培养改革的总方向:改变教师教育由大学承担,教师培养由教委承担的断层现状,构筑教师生涯一体化培养的体制,使教师进行深入的专业发展。改革的具体方向是:教师硕士化培养,改革教师资格证制度,创设“一般资格证”、“基础资格证”和“专业资格证”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新加坡为提升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为教师和校长制定了领导、教学和教育专家的不同的职业发展轨道,只录取每一批大学生中最优秀的三分之一加入教师队伍,把现任教师每年的培训时间增加至100小时(这个时间包括教师在学校取得学位的时间),为学校管理人才制定导师制。
    3月在美国开了第二届国际教育教学大会,主题就是21世纪的教师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去,政策关注点是教育提供,而现在关注教育结果;过去是传递现有知识,而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一线老师要不断应对学生拥有的知识,因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不再只是课本和老师;过去教师只需停留在课堂上,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现在最先进的教育体系为学生设定了宏伟的目标,需要培养教师并提供他们工具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去是不同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现在是强调多样化;过去的目标是标准化和一致,现在强调独创性;过去是课程中心,现在是学习中心。结论就是“21世纪的老师必须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
    要提高教育质量的潮流指向,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理念,以价值观为导向是教育目标,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质量的评估是教育的结果。所以提高教育质量的潮流指向,要有一个综合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也是全球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教育事业从以规模发展为主专项以内涵发展为主,也使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区,面对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指向。
    一方面,我们应该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对多年来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我们取得了很多成果,也有很多改革,另外也有对教育革新的反思,课改进行了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进入新的阶段,也应该通过反思考虑原来提出的问题哪些解决了,哪些还解决得不够,从而为未来的发展确定新的目标。
    所以《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划纲要》的规定和整个当代教育的情况完全是一致的。
    最后,我们也要按照刘延东同志所倡导的“在转变观念中改革创新,在更新思路中真抓实干,在大力实践中破解难题”,谢谢大家!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