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王平名师工作室赴成都七中参加第41届教育研讨会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9日 点击数: 字体:
友好交流促发展  携手共进利教研
——记王平名师工作室赴成都七中参加第41届教育研讨会

简阳中学消息(简阳市王平生物名师工作室)应四川省文宗名师工作室的邀请,王平名师工作室于 12 6 日赴成都七中参加第 41 届教育研讨会。

整个研讨会为期两天,12月6日的活动由张国琴老师代表工作室参加,上午为开幕式和大会交流,分别由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蒋鸣和教授、成都七中易国栋校长作主题报告,并有成都七中各科室主任作交流发言。让来自各个省市的与会者对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优越性及势在必行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成都七中教育信息化2.0行动有了全面的了解。让与会老师们都意识到信息化在教育行业的普及将成为必然,发自内心的想要在自己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落实教育信息化,并依靠信息化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下午是各个学科聚焦课堂的教学研究,由成都七中各个校区的优秀教师代表为与会者带来精彩的献课。生物学科分别由来自成都七中林荫校区的张玉焜老师和高新校区的夏靖善老师带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同课异构。两位老师虽然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来呈现本节内容,却用同样精彩的课堂,彻底征服了与会的所有老师。

张玉焜老师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分组操作实验的基础上再分析某些小组的实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分析时就有据可依。在突破本节难点时,张老师借助于大学教材中H2O2分解的相关知识,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了酶的作用机理——降低活化能,并为下节课学生学习酶的专一性埋下了伏笔。夏靖善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则另辟蹊径,用魔术表演作为引入,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方式,通过不断地追问,让学生不停的思考和探究。在突破难点时,夏老师则以运动会学生跳高为背景作类比,让学生理解降低活化能的含义。课上两位老师都用到了能体现成都七中教育信息化运用于课堂的氧气传感器对《不同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分解》实验进行了定量分析,相比于教材的定性分析,让学生对“酶的催化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强”这句话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课后成都市教研员郑达钊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深入分析了两节课在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具体体现。让所有与会老师对两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今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做了深入透彻的指导。最后郑老师还对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落实教学信息化及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12月7日,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王平老师带领工作室部分成员参加了教育研讨会的生物学科分论坛,先后聆听了三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和主题发言。

来自四川大学的何海怀教授作了《以果蝇为模式动物的脑科学研究进展》的生物前沿科学研究专题报告。何教授以果蝇为例,从生物内在生物钟、嗅觉和求偶、果蝇的全脑连接图谱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脑科学的研究进展,让与会老师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为课堂教学储备了素材。

《从201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看实验设计与重大科学发现》是由同样来自四川大学的汪源教授带来的专题报告,汪教授以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研究领域为背景,重点为老师们介绍了细胞如何快速响应氧气水平变化的机理,从基因表达过程的变化,到氧化磷酸化(与高中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有关)过程,再到糖酵解(与高中教材中无氧呼吸过程有关)过程做了形象生动的讲解,让老师们对细胞代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王健教授作了《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理论模型与案例》的主题发言。王教授从对课标的解读,到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一一剖析,给老师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引发了老师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对未来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指明了方向及具体的路径。

此次活动为名师工作室友好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体现了名师工作室在各个地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对地方学术交流和教育教学研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师们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收获满满!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