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理念和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理念和能力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0日 点击数: 字体:

      李成忠 

(四川省简阳中学 简阳 641400)    

  【摘 要】新课程所倡导的全新理念向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的观念、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广大一线教师要以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转变树立新的教育观;要着力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课程开发和资源整合力、课堂组织调控能力、知识更新和实践反思能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

 

明年秋季我省高中就将全面实施新课程。这一轮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方式都倡导了许多新理念,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第一人力资源,其观念、素质和能力将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面对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在即,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改变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地承担起实施新课程的重任。借鉴先期进行课改实验省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学习理解,下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突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新课改理论,仔细研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深刻把握这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以生为本,着眼学生终生发展”核心思想指导下,转变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树立新的理念。

第一,要在学习反思中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由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转变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和谐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而牢固树立新的课程观;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转变:教材已由过去知识的“代名词”转变成只是构成教学活动中众多媒体中的媒体之一,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可能是学生获得无可限量知识的唯一途径源泉。教材的功能要实现过去教师“教”教材转变成教师用教材“教”,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根据课程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充实,增强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应具有的教材观;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的变化。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或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中心、传授知识的主体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师生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教材的执行者,而且要自觉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者、开发者;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反思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第四,要认识到学生由过去以学为主、在教师的主导下被动学习、机械吸收转变成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不是冷峻、呆板的接受者,而是有个性、有思想和丰富情绪情感的人。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积极主动参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中分享到彼此的思考、见解,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核心理念下新的学生观;

第四,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就不是现代意义的教学;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新成果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二、全面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最终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到贯彻和体现,教师要改变个人的教学习惯、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不断地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现新课程思想理念。

第一,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是实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关键。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各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实质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怎样的结果所进行的有效安排。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要提高教师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教学任务的能力,提高研究学生实际以及分析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立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实施策略。即对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定、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评价反馈方式的采用等等进行谋划,最后形成教和学的方案。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应当体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所以教师对教材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要进行重点谋划。

第二,提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资源的能力。首先教师不仅是课程和教材的实施者、执行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开发者。教师要提高依据课程目标合理开发、挖掘校内外、师生身边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充实丰富课程和教材内容,实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课堂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其次,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众多媒体(资源)构成的复杂教学环境,既有预设资源,又有生成性资源;既有静态的资源,也有动态的资源。加强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实现资源间的“无缝”链接、有机融合,达到有效的运用,实现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目的。

第三,增强课堂的组织和调控能力。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强调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开放性将是现代课堂的显著特点。课堂上师生间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将预示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出现,但课堂要实现“活”而不乱、“动”却有序,这将使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组织模式和调控方法都受到了冲击,为此需要增强教师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实现对课堂上人、课程、手段、活动、时间、空间及目标等资源的有效运用,实现在教师引导、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目标。比如,需要建立有利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纪律规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塑造学生喜欢的教师形象,实行民主主管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倾向等等。

第四,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新课程实施使“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和事实都将成为历史。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实现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教师必须具备善于吸收和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学会反思、不断反思的能力,通过在反思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自己的责任心和热情,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第五,提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促进技术手段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效率,提高课堂效益,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效益。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旨在唤起一线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做好实施新课程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高中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刘永康 李华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成忠 四川省简阳中学 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省高中政治骨干教师

邮编:641400 电话:13398315606  E-mail:lichzh922@126.com)

 

(此文2009年12月发表在《教育导报》)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